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聚焦 > 正文

龙吟架子工:一个响亮的劳务品牌与一个镇劳动力的就业之路

2023-06-16 13:21:21 中国黔西南

龙吟镇是普安县的一个苗族小镇,在这里居住的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6.2%,素有“中国苗族第一镇”的美誉。由于这个镇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多以搭架子谋生,技艺娴熟且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龙吟架子工”因此而得名。提到“龙吟架子工”,就不得不提到邓吉尧。这个凭着一己之力用20年的时间带领全镇极大多数劳动力走出大山遍布全国各地、让“龙吟架子工”成为一个响亮劳务品牌的中年男人。


(资料图)

从艰苦环境中寻找希望的花

1957年出生的邓吉尧,家中姊妹5人,他排行老三。龙吟镇山高坡陡、地势险要,随处可见的悬崖峭壁和怪石嶙峋的土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人们仅仅靠种地解决温饱。邓吉尧的父母颇有远见,虽然家里贫穷,却还是竭尽所能让他读书识字。尽管家中的父母都甚为开明,怎奈每学期的学费就像龙吟镇险峻的大山一样,阻断了他求学的道路。迫于生计,初中还没毕业的他只能辍学在家务农,减轻家里的负担。

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邓吉尧顶着烈日种过集体土地挣工分换粮食,也在农闲季节冒雨和家人上山挖过草药,还在学校煮过饭帮过工补贴家用。尽管忍受着风吹、日晒、雨淋,但是一家人还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支撑。生于贫穷,但他不甘于贫穷。1984年,在收到老乡从昆明拍来的那份邀约他一起外出打工的电报时,从未走出过这个小镇的邓吉尧,毅然带着弟弟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正是这个决定,让他和整个龙吟镇发生了转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积极摸索中闯出光明的路

说起第一次外出的行程,邓吉尧记忆犹新。从龙吟镇步行出发,他和弟弟走了整整一天才赶到普安县城。来不及休整,他们花了1.1元从普安搭车到了盘县,又花了1.1元从盘县坐火车赶到红果,再从红果花了3.7元买了火车票坐到昆明。

“那时候的钱多珍贵啊,一分一厘都记得清清楚楚。”邓吉尧介绍,整整两天两夜,当他们好不容易赶到拍电报邀请他的老乡住处的时候,又饿又累的他得到的消息是老乡原来的包工头跑路了。这个时候,他们现在连落脚的地方都成了问题。那天,他们真的想哭,但是想到外出的不易,他没有被这突然的变故打倒,而是积极地想出路。很快,他带着弟弟在一个工地上干起了“架子工”学徒,一天的工资5元钱。在当学徒的日子里,他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细心地记住师傅教给他的每一项施工流程,从一个工地干到另一个工地,一年又一年不断地摸索中,他成长为一位技术娴熟的“架子工”,同时也发现了“架子工”的前景。他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不能再这样一直干小工了,要建立一支工程队,然后带领家乡像他一样贫穷的劳动力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改变家里的贫困现状。于是,他尝试带着弟弟开始接项目来自己干,开启了从单打独斗的“架子工”转变为一名工程队领头人的光明之路。

在坚持不懈中收获丰硕的果

因为之前长期不出门,刚开始出去务工时,语言不通,常常被别人骂了都不知道;因为路线不熟,追着两毛钱的公交车跑了一里路;因为资金不足,每顿饭只敢在食堂吃,从来不敢多买一件东西……回想起以前的艰难,邓吉尧无奈地苦笑着。

尽管遇到再多的困难,他和弟弟都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资金和经验,扩大工程队的规模。当他们在昆明站稳脚跟的第一年,他回镇里带了二十几个人出去,再到后面几乎每年都回来带着上百人出门。带出去的人他们就手把手地教施工规范和工作经验,慢慢地,带出去的人也变成了师傅和小工程队领队,又独立出去自主承接工程,回来镇里带更多的人出去。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从1984年他们两兄弟的架子工,到2004年时,发展成为数千人的工程队。现在,镇里几乎每户人家至少都有一个人在外以架子工谋生,散落在全国各地。干得好的每年带回上百万元的收入,干得一般的也能有十几万元。原本贫穷的小镇,现在几乎家家户户建了新居,很多还在昆明、青岛、贵阳等地买上了房子。邓吉尧在2004年时,结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带着架子工给他带来的收入,回到家乡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他带出来的“龙吟架子工”,成为黔西南州颇具代表性的劳务品牌,以及龙吟镇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财富。(文/通讯员 胡文艳 图片由黔西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来源: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审:舒鹏倩 姚廷婷

本期二审:魏浩然 彭原清

编务终审:查必芳

声明